繁花丨拆解上海飲食文化生活排場 李純恩推介排骨年糕最紅食店

休閒消費

撰文: 陳家昌

發布時間: 2024/06/28 17:50

最後更新: 2024/06/28 17:53

分享:

分享:

李純恩指現在上海新一輩說的上海話,夾雜了其他口音,但劇中演員馬伊琍就是說純正的上海話。

《繁花》在香港播出,或者未如在內地掀起一股追劇熱潮,但劇集在製作規模、創作視野以至內涵底蘊,均已被影視及文化界所肯定。王家衛說,從前在香港看到了上海,如今也在上海看到了香港。於上海成長及後移居香港的作家李純恩,同樣為故事裏兩個城市之間的眉來眼去,看得津津有味。

《繁花》改編自上海作家金宇澄的同名小說,若看過原著,會發現跟王家衛的劇集版是截然不同的創作。

李純恩亦是先看小說再看劇,並稱兩者不用直接比較。「我喜歡金宇澄的文字,這本書跟普通小說不同,它是碎片化,如經歷過那個年代或懂得上海話便會更親切,其實小說文字已經過調整,可給不同中國人看,如書中常用到的『不響』(不作聲),真正上海話是講『勿響』。至於王家衛的劇集版,只取了角色名字和神髓,進行二次創作,我覺得沒問題,也毋須一定要跟足小說。」

李純恩自少年便由上海移居香港,自言一直未離開過港島區,沒住過九龍。

上海香港的相似

李純恩於1956年於上海出生,至23歲才移居至香港,他的成長歲月,正好便是原著小說中3位男主角的童年片段,因此他甚有共鳴。「小說裏附有一張金宇澄手繪的上海街道地圖,當中的瑞金路、思南路、復興路等,我都很熟悉,書中提及的偉民集郵社、飛機模型舖等,我都去過,現在還記憶猶新。」

60年代的上海,有許多電影院,也是他常流連之地。「我9歲便經常上戲院,如國泰、上海電影院等,在門口等人退票,因可以用半價買票進場看戲。」

王家衛說以前在香港看見了上海,現在於上海也看到了香港。

眾所周知,50年代以後,很多上海人移居至香港,並在此落地生根,成為城市發展的一大動力,李純恩亦是其中一分子。

「我爸爸原是印尼華僑,本來想先移居香港後再申請回鄉,卻從此便沒有離開香港。」雖然他在上海成長,要離開時卻沒有特別不捨得。「因為香港和上海其實很似,兩者都由漁村起步,亦很接受外來文化,後者甚至更早已出現西風東移;而且兩地都屬移民城市,上海有句老話叫『無寧不成市』,即沒有寧波人便沒有上海市,直至現在,我覺得上海還是全中國最開放的地方,如果你想去內地工作,上海是首選,如果這都不能適應,其他地方便更加難。」

最火紅的排骨年糕

飲食文化方面,李純恩笑言,他在1979年來港時,香港人不太吃上海菜,最常見只有上海粗炒。「當時調景嶺的上海粗炒最好食,因有很多上海來的國民黨人聚居,陳玉蓮常帶我去食。後來有了老上海飯店、老正興等,我都好喜歡。」

《繁花》中最常出現的食物是排骨年糕,平民小食,卻代表着阿寶和汪小姐的友誼。

《繁花》中,汪小姐帶着個人情感滋味的排骨年糕,正是許多上海平民百姓的美食。「上海吃排骨年糕最出名的店叫『鮮得來』,意思即是『鮮得不得了』!以前這個店只是一個大牌檔,在檔口掛個大燈泡,賣炸排骨、白烚年糕,那時吃豬扒好珍貴的,客人好多時連外賣盒都沒有,就把食物掛在單車尾,鮮得來後來才在雲南路開店,到現在還是很受歡迎。」

李純恩對上海菜也有研究,曾出過《吃在上海》一書,親身採訪多個上海食店,包括《繁花》中至真園的原型苔聖園。「上海菜一直都在變革,劇中有提及90年代上海很受香港文化影響,但除了廣東菜,湖南菜、杭州菜都有影響,因為上海很能接受不同文化,小說中有句上海話叫『拎得清』,代表很懂得生活,知道自己需要甚麼,這也像香港人,無得食便搵食,有得食便會想食好些。」

上海『鮮得來』(攝:陳家昌)

心目中的上海情懷

那王家衛是否香港最懂得拍上海的導演?李純恩說是。「因為他本身是上海人,有成長回憶,也有個人情懷,香港以至內地其他導演,都未必有這情懷,張藝謀也拍不到上海,多年來他做了很多關於上海的資料搜集,並非今次拍劇才有,所以王家衛對上海文化的貢獻是很大的。」

李純恩指跟王家衛常合作的潘迪華,很有老派上海人的韻味。

演員之中,他覺得潘迪華便很有舊上海人的韻味。「潘姐姐的生活一直都是很優雅,很有禮數,她約朋友去家中食飯,會一早打點好一切。她拍《花樣年華》時,提過王家衛一直想拍30年代的夜上海,《繁花》可說圓了心願,我覺得這是拍他心目中的上海,90年代上海人不會穿寶總的三件頭西裝,那是30年代的氣派,是爺叔口中所講的『老克勒』(old color)。」

胡歌演的寶總,講究外表和派頭,都屬老上海人的優雅品味。

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一塊回憶版圖,王家衛的那一塊,一直沒有離開過上海。

下載HKET App,追蹤TOPick WhatsApp頻道,睇全方位資訊:

【中小學試題免費下載】 【名校專區升學攻略】

【兒童健康百科】 【職場文化智慧】 【家事百科全書】